发布日期:2025-02-04 21:34 点击次数:128
#创作挑战赛#
武成王庙在开元十九年(公元731年)设立,到洪武二十一年(公元1388年)被废止,历经657年。这期间,武庙的祭祀名单常有变动,特别是乾德元年(963年)赵匡胤当政时,变动最为显著。
据《宋史》讲,赵匡胤到武庙去,把两边走廊上画的名将都看了一遍,拿拐杖指着白起说:“白起杀了已经投降的人,太不勇武了,凭啥在这儿受供奉?”然后就叫人把白起的画像去掉了。没想到,这一下引起了蝴蝶效应。
赵匡胤将白起剔除后,左拾遗高锡上书表示王僧辩“不得善终”,不应在配享之列。赵匡胤开创先例,不会过于反对臣子的意见,就答应了高锡的提议。朝臣们见此纷纷上书说出自己心中的古代名将,赵匡胤便让吏部尚书张昭、工部尚书窦仪裁定武庙成员,由此武庙系统出现了最大的一次变动。
最终赵匡胤批准二十三人进入武庙,原武庙成员里有二十二人(不含白起)被排除在武庙之外,接下来咱们就梳理一下这些被武庙除名的名将,瞧瞧他们到底是为啥被除名?
【1、吴起:母死不归为不孝;杀妻求将为不仁;出仕鲁、魏、楚三国为不忠;最后被“肢解于楚”,不克善终。】
点评:吴起这一生,可谓轰轰烈烈,虽多次遭陷害与打击,可他毫不屈服,斗志昂扬。春秋时期战争无义,无论为谁效力,都能让国家强盛、军队强大。他对母亲、妻子、乡邻冷酷无情,但对士兵却关爱有加。从功、才、绩来看,吴起能跻身中华民族名将行列。然而,吴起的道德存在缺陷,他的才能远超品德,在古代重德轻才的环境下,被移出武庙也是合乎情理的。
【2、孙膑:心肠狠毒,视人命如草芥。】
班固和曾巩认为,孙膑鼓励打仗,结果导致国家灭亡,社稷倾覆,这种说法来自他们的评价。
点评:孙膑在整部《史记》中是仅有的四位顶尖军事家之一,他两次以相同方式打败魏国,助力齐国称霸,毛主席称:“攻魏救赵,使魏军战败,乃千古高手”。他的《孙膑兵法》,被后人当作是对《孙子兵法》的极佳诠释、充实与拓展。
再者,孙膑遭“膑刑”没了双脚,可他并未放弃自己,于齐国获封官职、拜为将领,两次把庞涓打败,是历史上意志顽强的典型,各个朝代对孙膑的评价都颇高。
孙膑被从武庙除名的缘由着实勉强!
【3、廉颇:用兵保守,两次投奔他国。】
点评:对廉颇用兵保守的看法,主要源于阕与之战。在面对“道远险狭”的不利状况时,廉颇觉得难救,可赵奢却勇敢奋进,最终“大破秦军,解除阕与之围”。即便这样,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,他的守城能力在整个战国时期无人可比。
再说廉颇,那可是实力和名气都有。他是负荆请罪里的一个主要人物,像长平之战、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这些典故都是讲他的。单说名气,战国四大名将再加上大军事家赵奢,都比不上他!
所以把廉颇从武庙中剔除,这多少有点鸡蛋里挑骨头的意思!
【4、韩信:有谋逆之心,不克善终。】
点评:韩信虽说被赞为“兵仙”“战神”,可真不擅长搞政治。像“陛下最多能带十万……我则越多越好”,“韩信知道汉王忌惮他的才能,常常称病不去上朝”,“韩信从此日夜怨恨,平常闷闷不乐,觉得和绛、灌等人并列是羞耻”,“韩信曾去拜访樊将军樊哙,樊哙跪地迎送,自称臣子,说:‘大王竟肯光临我这儿!’韩信出门后,笑着说:‘我这辈子竟然和樊哙之流为伍!’”,这些都是韩信做的事。
功高震主还不懂收敛,被统治者厌恶,那是自然!
【5、彭越:有谋逆之心,不克善终。】
点评:彭越堪称游击战的开创者,他对刘邦的意义比韩信还重大。要是没他在项羽后方截断粮道、侵扰楚军,刘邦没准就战败身亡了,更别想一统天下。正像那句话说的:“彭越有所行动,帮楚则汉败,助汉则楚亡”。
说彭越谋反那纯粹是瞎扯,不过“被封为异姓王”就是他最大的祸根。
【6、周亚夫:私藏甲胄,畏罪自杀】
点评:周亚夫把七国之乱给平定了,功劳相当大。然而却因对领导不敬重,最后被活活饿死了。
当年,汉景帝在宫里请周亚夫吃饭,可没给他放筷子,这让周亚夫不高兴了,他沉着脸直接让侍者拿筷子来,景帝生气道:“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吗?”周亚夫竟然快步离开宫殿,连招呼都不打,结果落了个“这般不高兴的人,不是年轻君主能驾驭的臣子”的坏评价。
没多久,周亚夫因其子私自购置五百具甲盾当作殉葬品,被以“想在地下造反”的罪名抓进监狱问罪。周亚夫原想自尽,幸得夫人阻拦才未得逞,可后来他在狱中被饿了五天,口吐鲜血而亡,他的封国也被撤销了。
周亚夫在这22人里是最冤的那个。
【7、段颎:依附宦官,不克善终。】
点评:段颎乃东汉名将,戍边十多年。据史载,其与羌人交战多达180次,杀敌近4万,平定西羌,剿灭东羌,功绩卓著。因而有人调侃他可与白起比肩,是“异族克星”。
虽说段颎有些功绩,可要是把他放进武庙名将当中,那就差得远了。他的谋略和勇力都算不上顶尖,不过是个靠打羌人来增加战功的普通武将而已。
而且,段颎这人品德极差,他进朝后,攀附宦官,还捕杀太学生,最后被关进大牢,喝毒酒死了。
段颎被移出武庙,那是大家都觉得该这么做,没啥可争议的!
【8、邓艾:擅自僭越,没有善终。】
点评:邓艾死得挺冤,可他除了偷渡阴平灭蜀这事,确实没多少亮眼战绩,能进武庙挺勉强的。而且他打着天子旗号,任命好多蜀地官吏,僭越封王这事儿是坐实了的。
所以,邓艾被处置并不冤枉。
【9、陶侃:望非世族、俗异诸华】
点评:东晋能延续国祚百年,陶侃功不可没。他曾参与镇压张昌起义、陈敏叛乱,还平息了杜弢流民起义。尤其在王敦之乱与苏峻之乱时,陶侃的功劳极大。
然而陶侃来自南方寒门,祖上没啥名气,在那个特别看重世家高门的时期,他不被统治阶层待见。而且陶侃特有的行事,让史家有不同看法,有人讲他“机神明鉴如魏武,忠顺勤劳像孔明”,可也有人觉得“陶性小气”,他给寒门当官提供方便,结果得了个“俗异诸华”的说法,总之,陶侃是受了门阀政治的害。
【10、关羽:傲慢无礼,目中无人,丢城失地,蜀国罪人。】
点评:关羽在历史上着实被抬高了,除了杀颜良、水淹七军外,他没别的啥战绩了。而且他粗心丢了荆州,致使诸葛亮的“隆中对”少了极为关键的一块,算是蜀国的罪人,这便是刘禅给他“壮缪”谥号的缘由。
另外,关羽这人性格存在很大问题。他说袁绍手下的颜良“就跟插上标签等着卖脑袋一样”!对老将黄忠,他张嘴就是“黄口老儿”,还讲“大丈夫绝不会和老兵混在一起”。而对于马超,他则称“刚投降的人,怎敢跟我并列”?
巴郡太守廖立说关羽徒有武力,却傲慢张狂,一意孤行,导致军队损失惨重,“关羽仗着自己勇猛的名声,治军无方,只凭自己的想法贸然行事,所以屡次让军队遭受损失”。吕蒙也评价关羽:“性格颇为自负,喜欢欺凌别人。”
一句话,关二爷忠肝义胆没的说,可政治本事不行,打仗的成果也不咋地。
【11、张飞:治军不严,鞭笞士卒,不得善终。】
点评:张飞在正史里是少有的“万人敌”,可他治军松散,常拷打部下,统兵能力欠佳,战绩也没什么可说的,最后在醉酒睡觉时被范强、张达砍了脑袋,能因治军把自己的命给弄丢,真是少见。
张飞被抓,他不冤枉。
【12、杜元凯:战绩拉胯】
点评:杜元凯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既进武庙又进文庙的人,可他的战绩着实不怎么样。他最大的战功是灭吴,可那时的吴国已然衰败,司马炎和羊祜也筹备许久,灭吴是顺理成章的事。而且羊祜虽没参加灭吴之战,但为这场战争的规划、准备贡献巨大,尤其是他的遗策灭吴,灭吴后司马炎都说“这是羊太傅的功劳”,所以不少人觉得,杜元凯是抢了羊祜的功劳。
【13、慕容绍宗:出身少民,战败自杀】
点评:虽说慕容绍宗被赵匡胤从武庙中剔除,是因其为鲜卑族名将,属少数民族,不过其战绩不佳或许才是更为恰当的缘由。
慕容绍宗的最大战功是在寒山堰之战中活捉了梁军主帅萧渊明,这成了侯景之乱的起因(因为萧衍想用侯景换回萧渊明)。另外,在围攻颍川城时,他运气太差,风把他所乘的船吹到了城下,他没法跑掉,最后投水身亡。
他的祖先慕容恪、慕容垂都没进武庙,那凭他的战功又咋能进呢。
【14、王僧辩:意志软弱,屈从于强敌,晚节不保。】
点评:王僧辩那可是相当厉害,战功特别多,尤其是在拥立这方面。他是南梁湘东王萧绎手下的头号战将,灭了河东王萧誉,守住了江陵,平定了侯景叛乱和湘州叛乱,拥立萧绎成了梁元帝,还拥立萧绎的儿子萧方智做了梁敬帝。
同时,他意志薄弱,向强敌屈服。王僧辩拥立梁敬帝没多久,北齐就向他施压,称梁国得有个年纪大些的皇帝,还派高欢七子高涣率兵护送萧渊明过江当傀儡皇帝。王僧辩起初不同意,可随着裴之横战败丧命,他渐渐变得胆小懦弱,最后还是向北齐的压力低头,把萧渊明迎进建康,让其登上皇位。
王僧辩把萧渊明立为皇帝,这让他的亲密战友陈霸先很不满。因为陈霸先在面对强大敌人时,更愿意去奋力一搏。555 年冬天,陈霸先对王僧辩搞了个突然袭击,最后以谋逆的罪名把他杀了。
在某种程度上,王僧辩算是投降的那一派,在和陈霸先争权时还没争赢,着实是晚节有失。
【15、吴明彻:心狠手辣,失利被俘,晚节不保。】
点评:南朝陈有个名将叫吴明彻,这算是南朝陈唯一能摆得上台面的了。可他的战功里竟有三次是决水灌城,着实心狠。一次用水灌城拿下了寿阳,一次用清水灌城打下了彭城,还有一次和北周大将王轨的最后一战,他掘坝放水,可惜水势变小,最终失败被俘,然后降了北周。
另外,虽说吴明彻最后一战时背疾发作,可他让骑兵先走,步兵殿后,这着实是个失误。
【16、杨素:虐待百姓,帮杨广弑父篡位,奸臣的代表。】
点评:杨素这人,在军政方面都很厉害,武力上能够征讨北齐、消灭陈朝,还能击败突厥,文治上能担任御史大夫、尚书仆射,协助杨坚造就“开皇盛世”。
杨素打仗很厉害,步战、骑战、水战都行。他还特爱攻击敌人的强项,在对方最拿手的方面把对方打败。像南朝的水军厉害,杨素就用水军把他们打败了,南朝的将士都吓破了胆,说他是“江神”;突厥的骑兵厉害,杨素就用骑军把他们打得大败,“杀的伤的数都数不过来,一群敌虏哭着跑了。”
杨素的治军与用兵本事被大大低估了,瞧瞧他这辈子,正兵、奇兵他都行,在兵种的协调和全能方面,历代名将里都没几个能比得上他的。要不是杨坚轻易就得了国家,杨素的军事才能会发挥得更加充分。
在战绩和能力上,杨素进武庙是理所应当的。可在道德方面,杨素就不行了。
杨素为求上位,污蔑贺若弼、史万岁、李纲等忠良之将;为讨好杨坚,他肆意耗费民力修建离宫,导致“数万人丧命”,杨坚甚至称其“替我结下天下民怨”;为巴结杨广,他构陷杨秀,帮其争夺太子之位,还在文帝病重时假传诏书助其称帝。从品行来看,杨素就是个耍阴谋、害忠良的卑鄙之人。
【17、贺若弼:狂傲,大嘴巴,诽谤朝廷。】
点评:贺若弼在历史上那可是出了名的管不住嘴。当着众人的面,大骂当朝宰相高颎、杨素啥本事没有就知道混饭吃。杨坚叫他作诗,他还特傲地说:“别让麒麟阁上,没我和您的名字。”杨广让他评价当朝优秀将领,贺若弼一上来就把三位名将猛批一通:“杨素是猛人,但没谋略;韩擒虎是能打的,但当不了统领;史万岁是个骑兵将领,可不是大将。”这意思就是,大将除了我没别人!
杨坚对贺若弼的大嘴巴还算能容忍,睁只眼闭只眼。可杨广不惯他这毛病,在 607 年,杨广以“诽谤朝政罪”把贺若弼处死了,连他儿子也没放过,一块儿杀了,贺若家从此绝后。
就算是他父亲贺若敦临终前用锥子扎他舌头,告诫他要谨言慎行,贺若弼这毛病还是改不了,真是本性难移。
【18、史万岁:虚报军功,私交东宫】
点评:史万岁乃隋朝头号勇将,在阵前和突厥勇士比武,流芳百世。然而他交友不当,被老上司杨素屡次进谗言,不仅隐瞒他的功绩,还诬告他私自和废太子杨勇结交。可史万岁性子太犟,面对杨坚的指责,他不但不服从,还激昂地申辩,致使杨坚大怒,当场在朝堂上把他杀了。史万岁死得真冤。
【19、李光弼:出身少民,拥兵不朝】
点评:单说战功,李光弼进武庙没问题,可他晚年被宦官程元振、鱼朝恩等人诬陷,拥兵不去朝见,名声受影响,而且他是契丹族,所以被移出武庙也算正常。
【20、王孝杰:兵败坠崖而亡,不得善终。】
点评:中唐一位名将,这辈子三番起落,人生的悲喜也就这样了。初次打仗就被人坑害,致使全军覆没,自己也被俘虏,从吐蕃回到唐朝后,带领军队收复安西四镇,也打败过吐蕃名将论钦陵,本以为人生要走上巅峰,可没想到在素罗汗山之战中惨败给论钦陵,被贬成平民。契丹造反时又被武则天重用,没想到又碰到不靠谱的队友——副将苏宏晖,使得自己孤军深入,敌众我寡,最后掉落悬崖死了。
王孝杰,一个因不靠谱队友而起,最后又被不靠谱队友坑死的悲催之人。
【21、张齐丘:水货中的水货】
点评:儿子是丞相,颜真卿举荐其入武庙,这人被世人调侃:连粮草都分不清楚,是个差劲透顶的水货。
【22、郭元振:有才无德,军容不整,坐罪流放。】
点评:这人有才却缺德,在通泉县尉职位上,私自铸钱,贩卖人口。不过他因这事儿被召到京城问罪,反倒走了运,武则天见他很有才华,就让他升为右武卫参军。之后他当了凉州都督,开拓疆土一千五百里,被封公拜相,位高权重。到玄宗时,他在骊山军演中犯了军容不整的罪,因而获罪被流放。这人的人生真是大起大落啊。
瞧瞧上面那被从武庙剔除的 22 人,除了孙膑、周亚夫,剩下的人在道德方面多少都有点小问题。这表明赵匡胤选武庙成员的准则是“挑功绩从头到尾都没毛病的人”。不过呢,就像宋初文学家梁周翰讲的,“但凡名将都是人中英杰,要是想挑刺儿,谁能没点不足呢!”名将都是豪杰,征战杀伐,谁能没点小缺点?拿“功绩没毛病”当标准,这难道不是在选圣人,而不是选名将吗?这话真是很在理。
那大家咋想的呢?
Powered by ag真人app官方网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